美国医药零售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
日前,美国医药巨头Walgreens(沃博联)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期末的总营收为367.07亿美元,归母净利润为-0.67亿美元。由于近年来业绩连续走低,Walgreens的股价在过去5年中下跌了68%,尤其过去的一年持续下行,并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已经垫底,近期更是直接被踢出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无独有偶,1月12日,CVS表示将在2024年初关闭其在Target旗下的部分CVS药店。据了解,CVS目前总共拥有9000多家药店,其中有近1800家位于Target商场内。此外,CVS还下调了2024年的收益预测,并提出裁员5000人及一系列削减成本的举措。
作为CVS和Walgreens两大巨头曾经的对手,美国第三大全国性独立连锁药店Rite Aid早就已经自身难保。去年10月,Rite Aid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让美国医药零售行业以往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不复存在。
亏损、关店、裁员、破产保护......美国医药零售三大巨头各有各的不幸,在业内看来,这与巨头们在新时期面临的市场变化不无关系。伴随利润率被不断压缩,外部电商巨头亚马逊也对美国医药市场份额虎视眈眈;与此同时,一级市场也在顺应变化调整投资策略,重心已经从关注增长能力逐渐过渡到商业化能力以及盈利水平上。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为,医药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才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王道”,空有高增长但严重无利可图的公司越来越不值得投资。这或许值得医药零企业深思并对策略进行调整,面对新的市场竞争与发展挑战,应想尽一切办法降本增效,必要时也需要果断“断臂求生”。
从取代通用电气到巨额亏损
Walgreens深陷并购“后遗症”
作为美国医药零售的代表,Walgreens的股票自2018年取代通用电气以来,一直位列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之中。这一经典指数起始于1896年,由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委员会从标准普尔500指数中选择出最能代表美国经济的30家企业巨头。
但时移世易,当地时间2月26日,亚马逊取代Walgreens正式加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纽交所交易员表示,自Walgreens于2018年加入该指数以来,已经失去约三分之二的市值,所以将Walgreens从该指数中剔除也是有原因的。作为遍布美国全境的连锁药店超市,Walgreens在药品定价上面临巨大压力。
对美国消费者而言,其获取药物和其他商品的渠道众多,无论是小型药店、连锁药店超市CVS,还是沃尔玛,都是Walgreens潜在的市场份额争夺者。在价格方面,Walgreens无法与大部分杂货店、沃尔玛或亚马逊竞争。
事实上,造成Walgreens股价下跌的一大原因是其业绩持续低迷。2023年10月,Walgreens交出了一份表现不佳的年报(Walgreens的财年是到每年8月截止):全年营收1390亿美元,全年净亏损为30.80亿美元,业绩表现再一次低于预期,这是其在近十年内首次连续两个季度收益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Walgreens也表示,预计2024财年全年营收为1410亿至1450亿美元;预计经调整后的每股收益为3.20美元至3.50美元,亦不及分析师普遍预期的3.70美元。
Walgreens的高管表示,导致亏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Walgreens对阿片类药物诉讼所支付的54亿美元。2022年11月,CVS 和Walgreens与诉讼方达成协议,各自将向地方政府支付约50亿美元达成和解,用以解决有关阿片类药物的诉讼。
Walgreens如今的巨额亏损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阿片类药物的诉讼这一因素。业内观点指出,亏损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Walgreens的发展并不在于其自身的有机增长,而是通过不断地收购“堆砌”起来的。缺乏自我造血能力,为Walgreens后来的盈利问题埋下伏笔。近年来,Walgreens先后完成了几笔大额收购,试图实现转型,例如豪掷52亿美元成为初级保健服务商VillageMD的大股东、23亿美元收购专业药房公司Shields Health Solutions以及7.22亿美元收购主打家庭医生护理服务的CareCentrix。
去年1月,Walgreens又支持旗下的VillageMD完成了对Summit Health-CityMD的收购,耗资89亿美元。不过,这些收购的效果似乎并没有Walgreens想象中的好,又或者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例如Walgreens重金打造的医疗服务部门在2023年的全年营收为66亿美元,仅占公司营收的4.7%。
为解决业绩低迷的问题,降本增效已成为Walgreens的最高优先级。据悉,自2023年以来,Walgreens进行了一系列的组织调整和变革。这包括暂停了五个药房自动化技术中心的启动;裁减了500多个职位,约占其企业和美国办公支持人员总数的10%,同时将关闭150家位于美国以及300家位于英国的门店。
在业内看来,Walgreens已经连续几个季度表现不佳,在降本增效上的压力明显更大。一旦未能尽快止住下滑势头,Walgreens在竞争中慢慢掉队也并非不可能。因此,业界判断,在2024年,Walgreens或许还会在降本增效上进一步做出更大的动作。
Walgreens在2023年财报中透露,公司采取了多项措施来调整其成本结构以适应业务情况,并计划通过这些措施至少削减10亿美元成本和6亿美元资本支出。Walgreens宣布,计划在下一财年关闭约60家VillageMD诊所,以专注于更有利可图的地区的诊所。同时,Walgreens的高管也因此出现了大幅变动,包括更换CEO在内的一批高管。Walgreens表示,预计将在2024财年第二季度开始看到成本削减的影响。
闭店900家、裁员5000人
CVS开启“降本增效”计划
作为全球最大的医药批发、零售市场,美国药品流通行业较为发达。其中,美国药品零售是消费者购买药品的主要渠道。2019年,零售渠道销售额占美国医药市场份额69.3%。这也让美国药品零售行业集中度较高,目前CVS、Walgreens、Cigna、联合健康和沃尔玛五家连锁巨头占据了美国医药零售市场接近70%的份额。
与Walgreens相同,美国药品零售另一巨头CVS也以自己的方式捍卫市场地位。2023年,CVS将业务板块做了调整,划分为医疗保健福利、医疗健康服务,药房和消费者健康和企业/其他。相比之下,2022年的业务板块则是分为医疗保健福利、药房服务、零售及长期护理药房和其他。不难发现,CVS早已摆脱单纯的药店模式,已发展成为一家全方位的医疗服务机构。
但调整战略过后,CVS公布的2023年财报并没有给业界太多惊喜:全年营收达到357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其中,新组建的Healthspire医疗保健板块(包括Cordavis、MinuteClinic、药房福利管理公司Caremark、供应商网络Signify Health和初级保健诊所运营商Oak Street Health)的营收增长10.2%,全年营收1868亿美元,占总收入的52%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CVS也预计其医疗成本将进一步增加,并再一次主动下调了业绩预测,将Healthspire部门在2024年预期调整后营业收入下调至74亿美元,下调了9000万美元之多,这也是其连续3次下调年度业绩目标。在业内看来,下调业绩目标的背后也说明CVS正在面临诸多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CVS宣布了一项近5亿美元的重组计划,其中包括裁员5000人及一系列削减成本的举措,比如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提高运营效率,减少对顾问和供应商的使用及削减差旅费用等,以达到在2024年节省8亿美元的目标。
2024年伊始,CVS又进一步宣布将在2024年初关闭Target旗下部分CVS药店,三年共计划关闭900家药店,这几乎相当于现有药店数量的1/10。目前,CVS总共拥有9000多家药店,其中有近1800家位于Target商场内。
可以看到,以往不差钱的药品零售巨头们也开始比任何时候都关注降本增效的情况。业内感叹道,“钞能力”的大额收购正逐渐被各种裁员闭店取代,企业运营重点也从大手花钱堆营收逐步向“一个铜板掰两半花”的成本控制转变。
规模效应和供应链是零售行业的两大核心竞争力,在医药零售行业也同样如此。采购成本、运营成本的压力驱使着连锁企业不断扩张,通过规模的扩大来实现成本效应。而企业要做大做强必然走向集中化,美国医药零售市场的发展轨迹,也揭示了市场各方的力量都在推动连锁药店做大做强的内涵。
业内预计,未来我国医药零售市场也将遵循上述规律,对内将是集中化程度、连锁化率程度持续提升,对外则是面向全球市场进行扩张,这也是医药零售市场客观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CVS、Walgreens两大巨头的发展历史也给了国内各大连锁药店带来了一些启示,那就是规模化之后,企业的发展之路该如何去走?截至目前,我国药店行业仍然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但也有不少头部企业已经悉数进入“万店时代”。业界期待未来国内连锁药店也能走出荆棘之地,迎来自己的康庄大道。
经营不善、营收增长疲软
司法诉讼压垮Rite Aid
在过去的一年中,Rite Aid的遭遇,可以说踩到了美国医药零售连锁市场的诸多“雷点”。
2023年3月,司法部对RiteAid提起诉讼,指控Rite Aid在2014年5月至2019年6月期间故意配发数十万张非法管制药物处方。除阿片类药物诉讼外,截至2023年6月3日,Rite Aid还面临着86亿美元的总债务,其中部分债务将于2025年偿还。RiteAid还列出总资产为76.5亿美元。
在负债累累、竞争加剧、销售额连连下降、又面临超过1000 起滥开非法止痛药的联邦、州和地方诉讼后。2023年10月,Rite Aid 在新泽西州申请了破产保护,并将开始重组以大幅减少债务。作为破产程序的一部分,Rite Aid 预计将关闭超150 家门店。
业内认为,美国各大连锁药店都或多或少存在阿片类药物滥发问题,只是RiteAid像一个亚健康的人,一直忙于激进扩张而忽视经营效率,在危机来临时弱不禁风,摇摇欲坠。Rite Aid破产的核心问题依然是自身的经营不善,司法诉讼只是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悉,Rite Aid门店数量在2008年收购Brooks Eckerd后达到顶峰,共计超过4,600家。然而,伴随规模迅速膨胀,公司也陷入经营效率低下、营收增长疲软、门店管理不善、顾客持续流失等问题。截至2023年3月的财年,净亏损7.5亿美元,2022年财年净亏损5.38亿美元。
为优化经营效率,Rite Aid也尝试“瘦身”自救。2018年,Rite Aid曾以43.8亿的对价,将1932家门店卖给Walgreens。交易完成后,Rite Aid的门店数量骤降了42%。2023年“瘦身”还在继续,Rite Aid关闭了145家门店,而且由于疫情缓解,原本能给公司带来一定营收的防疫和检测相关产品也开始销量减缓。截至2023年10月,来德爱门店数萎缩至2100多家,分散在全国17个州。
面对近年盈利能力的下降,Rite Aid也做了一些破局的尝试。除了医药零售,还有其他多元服务。截至2024H1,Rite Aid虽然处方药及相关业务依然是最大收入来源,为66.16亿(收入贡献58.19%)。除实体门店外,Rite Aid也在开拓线上业务,方便消费者体验线上购物体验。不过作为同行的Walgreens和CVS也在做电商业务,规模更小的CVS并没有优势。
有业内人士指出,Rite Aid申请破产保护只是缓兵之计,推动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背后因素,经营效率低下、债台高筑、阿片类药物诉讼等,并不因破产保护而自动消除,仍需在未来陆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