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干货:网络技术领域术语大全,最新整理!

超级干货:网络技术领域术语大全,最新整理!

解决方案goocz2025-02-21 12:28:0838A+A-

你好,这里是网络技术联盟站,我是瑞哥。

本篇文章给大家来个技术扫盲,介绍一下当前网络行业比较常用的术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AI 网络 (AI Networking)

AI 网络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管理与优化的过程。它利用AI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来分析网络数据,识别模式,并做出智能决策,从而提升网络性能、安全性和效率。

Ad Hoc

在计算机网络中,“Ad Hoc”通常指的是无需接入点或其他集中控制设备就能直接相互连接的网络设备所组成的网络。在这种模式下,每台设备都可以作为网络的一个节点,并且可以和其他设备直接通信,不需要经过路由器或交换机等中间设备,Ad Hoc网络常见于小型临时网络

ANT+

ANT+ 是一种专为低功耗传感器通信设计的无线通信协议,主要用于运动、健康和环境监测设备之间的小数据量传输。它最初由加拿大公司 Garmin 开发,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健身和医疗设备中,如心率监测器、踏频计、速度传感器、功率计、血压计等。

AP(接入点,Access Point)

AP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种设备,用于将有线网络转换为无线网络,从而使无线设备能够连接到有线局域网(LAN)或者互联网。无线接入点充当无线设备与有线网络之间的桥梁,通常位于一个固定的地点,并且具有一定的覆盖范围。

APC (Angled Physical Contact [Connector])

APC(Angled Physical Contact Connector)是一种光纤连接器类型,常用于高精度光纤通信系统中。APC连接器的特点在于它的接触面被磨成一个8度角,这与传统的PC(Physical Contact)或UPC(Ultra Physical Contact)连接器的平面接触面不同。

APC连接器通常用于要求严格反射控制的应用中,例如FTTx(光纤到户/楼/路边)网络、CATV(有线电视)系统以及其他对反射敏感的电信和数据通信网络。APC连接器的颜色通常是绿色的,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连接器。

常见的APC连接器类型包括SC/APC(方形接头)、LC/APC(小型接头)和FC/APC(螺纹接头)。选择哪种类型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安装环境。

APIPI (Automatic Private IP Address)

APIPA(Automatic Private IP Addressing)并不是“APIPI”,正确的术语是“APIPA”。APIPA是一种自动私有IP地址分配机制,它允许设备在网络中自动为自己分配一个私有的IPv4地址,而无需依赖DHCP服务器。当客户端无法从DHCP服务器获取IP地址时,它将自动使用APIPA地址池中的地址。

当网络恢复正常,并且DHCP服务器再次可用时,使用APIPA地址的设备将会放弃APIPA地址,并从DHCP服务器获取一个有效的IP地址。

应用交付控制器 (Application Delivery Controller, ADC)

应用交付控制器是一种网络组件,负责管理和优化客户端与企业应用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它可以是硬件设备或软件程序,确保数据流向应用的高效性。

BNC Connector (Bayonet Neill-Concelman Connector)

BNC(Bayonet Neill-Concelman)连接器是一种用于射频(RF)和视频信号传输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它最早由Paul Neill和Carl Concelman在1950年代发明,名字来源于连接器的锁定机制(Bayonet式)和发明者的姓氏。BNC连接器以其快速连接和断开的能力而著称,这使得它在需要频繁连接和断开的应用中非常受欢迎。

BPL (Broadband over Power Lines)

BPL(Broadband over Power Lines,电力线宽带)是一种通过现有的电力线来传输宽带互联网的技术。它利用电力公司的电网来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从而避免了铺设新的通信线路的成本。BPL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主要形式:

  1. 低压BPL (Low Voltage BPL):这种形式的服务通常局限于建筑物内部或小区内,因为它利用的是低压电力线,覆盖范围较小。
  2. 中压/高压BPL (Medium Voltage / High Voltage BPL):这种形式的服务可以覆盖更大的地理区域,因为它利用的是中压或高压电力线,可以为更大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宽带接入。

BSS (Basic Service Set)

BSS(Basic Service Set,基本服务集)是IEEE 802.11(Wi-Fi)标准中定义的一个基本网络单元。BSS代表了一个或多个无线设备(如工作站)与一个接入点(AP)之间形成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所有设备都共享同一个广播域,并且可以相互通信。BSS可以是独立的(Independent BSS, IBSS),也可以是基础设施模式下的(Infrastructure BSS)。

BSS的两种主要类型:

  1. IBSS(Independent Basic Service Set,独立基本服务集)
  2. 定义:IBSS是一种无需接入点的对等网络(Ad Hoc网络),其中所有的无线设备都是平等的,可以直接互相通信。
  3. 应用场景:IBSS模式通常用于临时性的网络设置,例如在会议中或小规模聚会中,用户希望快速建立一个网络来进行文件共享或游戏等。
  4. Infrastructure BSS(基础设施模式下的基本服务集)
  5. 定义:Infrastructure BSS是指包含一个或多个接入点(AP)的网络,接入点充当无线设备与有线网络之间的桥接器。在这样的网络中,无线设备通过AP连接到有线网络,并且可以通过AP间接通信。
  6. 应用场景:这是最常见的Wi-Fi网络配置,适用于家庭、办公室、学校、酒店等各种场所。

BSS是构成更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ESS,Extended Service Set)的基础单元。ESS是由多个BSS组成的大规模网络,通过分布系统(如无线路由器或交换机)连接在一起,允许设备在不同的BSS之间漫游。

波束成形 (Beamforming)

波束成形是一种将无线信号集中传送至特定接收设备的技术,从而提升连接速度和可靠性,避免信号四处扩散造成的干扰。

总线拓扑(Bus Topology)

总线拓扑(Bus Topology)是一种网络布局方式,其中所有网络设备都连接到一条公共的主干线上,这条主线被称为总线或骨干线。在总线拓扑中,数据包会在总线上广播,每个连接到总线的设备都会接收到这些数据包,并根据目的地址判断是否接收该数据包。

总线拓扑在过去的一些小型网络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在最初的以太网(Ethernet)技术中。然而,随着网络需求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总线拓扑逐渐被星形拓扑(Star Topology)和环形拓扑(Ring Topology)等其他形式所替代。在星形拓扑中,所有设备连接到一个中心设备(如交换机或集线器),而在环形拓扑中,设备通过点对点连接形成一个闭环。

5G与私有5G

  • 5G:作为一种快速的蜂窝无线技术,5G能够将无线吞吐量提升10倍,广泛应用于企业物联网(IoT)、工业物联网(IIoT)和手机等领域。
  • 私有5G:这是在特定私有环境(如企业园区或工厂)内构建和运营的专用移动网络,与公共5G网络不同,私有5G网络仅供单一组织使用,具有显著的优势,但需要专业知识和投资来建设和管理。

CAN (Campus Area Network)

CAN(Campus Area Network,校园区域网)是指覆盖一个相对较大地理区域的专用网络,如大学校园、工业园区或企业总部等。这类网络通常由一系列连接起来的局域网(LAN)组成,可以支持数千甚至数万台设备的连接。与广域网(WAN)不同,CAN通常在一个组织的控制之下,并且服务于该组织内的用户。

CARP (Common Address Redundancy Protocol)

CARP(Common Address Redundancy Protocol)是一种用于提高网络服务高可用性的协议,它允许多台服务器共享同一个IP地址,从而提供冗余和负载均衡的功能。CARP最初是为FreeBSD操作系统设计的,但后来也被移植到了其他类Unix系统中,如NetBSD和OpenBSD。

CARP的工作原理如下:

  • 冗余:通过让多台服务器共享同一个虚拟IP地址,即使其中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其他服务器仍然可以接管服务,从而保证了服务的连续性。
  • 负载均衡:可以配置多台服务器来分担请求负载,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 心跳检测:参与CARP的服务器之间通过心跳包来检测彼此的状态。如果主服务器(Master)失效,备份服务器(Backup)将接管其职责。
  • 优先级:每台服务器被赋予一个优先级值,优先级高的服务器成为主服务器。当主服务器失效时,优先级次之的备份服务器将升级为主服务器。

CARP通常用于关键服务的高可用性保障,例如DNS服务器、Web服务器等,以确保即使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服务仍然可以持续运行。与VRRP(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类似,CARP提供了一种机制来增强网络服务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但它是专门为类Unix系统设计的。

Client

在计算机网络中,“客户端”通常指的是请求服务的一方,与之相对的是提供服务的“服务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Client-Server Model)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网络架构,其中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处理请求并返回响应。

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中,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客户端发送请求到服务器,服务器处理请求后返回响应。

CSMA/C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

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带碰撞避免的载波监听多址访问)是一种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用于管理共享无线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这种协议主要用于802.11(Wi-Fi)标准中,以解决无线局域网(WLAN)中的并发访问问题。

CSMA/CA 的工作机制:

  • 在发送数据之前,设备首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如果信道繁忙,则等待信道变为可用。
  • 即便信道看起来是空闲的,设备也不会立即发送数据。它会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称为DIFS,Distributed Inter-Frame Space),以避免多个设备几乎同时开始传输而导致的潜在碰撞。
  • 如果两个设备几乎同时检测到信道空闲并尝试发送数据,则可能发生冲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CSMA/CA引入了退避算法。如果设备检测到冲突,它会随机延迟一段时间后再尝试发送数据。
  • 发送数据后,发送设备会等待接收端确认(ACK)。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ACK,则假定传输失败,并重新发送数据。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Collision Detect)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监听多址访问)是一种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用于管理共享介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它最初被设计用于有线以太网(Ethernet)中,尤其是在使用总线拓扑的早期以太网中。CSMA/CD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数据包的碰撞,并确保数据能够可靠地传输。

CSMA/CD 的工作机制:

  • 在发送数据前,设备会先监听信道(通常是网络电缆)是否正在被使用。如果信道空闲,则设备可以开始发送数据。
  • 当设备开始发送数据时,它会继续监听信道以检测是否有其他设备也在发送数据。如果有两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那么就可能发生碰撞。
  • 如果检测到碰撞(两个或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导致信号混合不清),发送设备会停止发送,并发送一个特殊信号(称为干扰信号或“Jam Signal”),以确保所有设备都知道发生了碰撞。
  • 在检测到碰撞之后,发送数据的设备会停止发送,并等待一个随机时间段后再尝试重新发送。这个随机时间段通常按照指数退避算法计算,以减少再次碰撞的可能性。

DB9/DB25

DB9和DB25指的是两种不同规格的D型连接器(Deutsch connector),它们在计算机硬件和电子设备中被广泛用于串行通信和其他接口应用。这两种连接器因其形状而得名——它们的外壳呈D形,并且分别有9个和25个针脚。

DB9连接器是一种较小的D型连接器,通常用于RS-232串行通信接口。它通常用于连接计算机和外围设备,如鼠标、键盘、调制解调器、串口打印机等。

DB25连接器是一种较大的D型连接器,通常用于需要更多引脚的应用场景。它比DB9连接器拥有更多的针脚,因此可以支持更复杂的功能或多个信号的传输。

DCE (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DCE(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数据通信设备)是在数据通信系统中用于提供数据传输功能的硬件设备。它通常位于数据终端设备(DTE,如计算机、终端或服务器)与通信信道(如电话线、光纤或无线链路)之间,负责将DTE的数据转换成适合在通信信道上传输的形式,并将接收到的数据转换回DTE可以处理的形式。

常见的 DCE 类型:

  • 调制解调器(Modem):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在模拟通信信道(如电话线)上传输。
  • 网络接口卡(NIC):用于连接计算机到局域网(LAN),实现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
  • 路由器(Router):用于在网络之间转发数据包,实现不同网络间的通信。
  • 交换机(Switch):用于在局域网内部转发数据包,提高网络性能和效率。
  • 集线器(Hub):早期的网络设备,用于将多个设备连接到同一个网络段。
  • 中继器(Repeater):用于放大信号,延长通信距离。
  • 桥接器(Bridge):用于连接两个相似的局域网段,实现数据包的透明转发。

DMVPN (Dynamic Multipoin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DMVPN(动态多点虚拟专用网络)是一种网络技术,它允许创建动态的、多点的IPsec(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隧道,以实现安全的数据传输。这种技术通常用于企业内部网络,以便于远程工作者或是多个分支机构之间能够安全地访问企业内部资源。

DSSS (Direct-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DSSS(Direct-Sequence Spread Spectrum,直接序列扩频)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用于将数据编码为一个更宽的频带信号,从而改善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安全性。DSSS最初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中,后来也被引入到民用无线通信标准中,如早期的802.11b Wi-Fi标准。

DSSS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数据信号与一个伪随机噪声(PN)序列(通常称为码片序列)进行模2加运算(即异或运算),从而扩展原始信号的带宽。这种方法将信号扩展到一个更宽的频带上,使得信号不易受到窄带干扰的影响,并且可以对抗窃听。

数据中心自动化 (Data Center Automation)

数据中心自动化是使用技术来简化数据中心内的常规任务和工作流程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利用软件和自动化工具,提高操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增强整体性能。

数据中心可持续性 (Data Center Sustainability)

数据中心可持续性涉及在设计、建设和运营数据中心时,尽量减少环境影响。这包括降低能源消耗、水使用和废物产生,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DTE (Data Terminating Equipment)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数据终端设备)是指在数据通信系统中负责生成或接收数据的设备。DTE通常是指用户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或其他任何需要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终端设备。DTE与DCE(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数据通信设备)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数据通信链路。

数据去重 (Data Deduplication)

数据去重是一种识别和消除数据集中重复块的过程,旨在减少WAN连接上的数据流量。这一技术对于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和节省存储空间至关重要。

网络切片 (Network Slicing)

网络切片是一种通过有效利用运营商无线容量来实现5G虚拟网络的技术,它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精确的网络资源。

开放无线接入网 (Open RAN, O-RAN)

开放无线接入网是一个行业倡议,旨在使用软件定义技术和通用、厂商中立的硬件来设计和构建5G无线接入网络。

EAP (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EAP(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可扩展认证协议)是一种用于网络认证的框架,主要用于无线网络(如Wi-Fi)和PPP(Point-to-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连接中的用户身份验证。EAP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一个灵活的框架,支持多种不同的认证机制,并允许未来扩展新的认证方法。

EIGRP (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

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增强内部网关路由协议)是由Cisco Systems开发的一种高级路由协议,最初是专有协议,但后来Cisco将其贡献给了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使其成为公开标准的一部分。EIGRP结合了距离向量(Distance Vector)和链路状态(Link State)路由协议的优点,旨在提供更快的收敛速度、更高的可靠性以及更低的带宽消耗。

EIGRP 的特点

  • 快速收敛:EIGRP能够快速检测网络变化并重新计算路由,从而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高可用性。
  • 带宽效率:EIGRP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路由更新来节约带宽资源。
  • 可靠性:EIGRP使用可靠传输(Reliable Transport)机制来确保路由信息的准确传递。
  • 可扩展性:EIGRP支持大规模网络,并且能够有效地处理网络拓扑的变化。
  • 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EIGRP不仅支持IPv4,还支持IPv6、AppleTalk和DECnet等多种网络层协议。

EGP (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s)

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外部网关协议)是一类用于在不同的自治系统(AS,Autonomous System)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与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不同,EGP主要用于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之间进行路由选择和数据包的转发。

EGP 的历史背景

最早的EGP协议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ARPANET开发的,用于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之间交换路由信息。最初的EGP协议定义在RFC 827中,并且在RFC 904中进行了修订。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最初的EGP协议逐渐被更为先进的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所取代。

边界网关协议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BGP)

边界网关协议是一种标准化的协议,用于在互联网上的大型自治系统之间交换路由和可达性信息。BGP确保互联网的有效和稳定运行。

ESS (Extended Service Set)

ESS(Extended Service Set,扩展服务集)是IEEE 802.11(Wi-Fi)标准中定义的一种网络架构,它允许多个基本服务集(BSS,Basic Service Set)通过分布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逻辑上更大的无线网络。在ESS中,所有BSS共享同一个网络名称(SSID)和服务集标识符(ESSID),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的BSS之间无缝漫游。

ESS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BSS(Basic Service Set):每个BSS包括一个或多个无线设备(如工作站)和一个接入点(AP),所有设备共享同一个广播域,并且可以相互通信。
  • 接入点(AP):接入点是BSS中的中心设备,负责管理无线设备的接入,并将它们连接到有线网络。
  • 分布系统(Distribution System):用于连接不同的BSS,使得它们可以相互通信。分布系统可以是有线网络(如以太网),也可以是无线网络(如通过无线回程链路)。

在ESS架构中,多个BSS通过分布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逻辑上的更大网络。每个BSS都有自己的接入点(AP),并且所有BSS共享同一个SSID。当一个无线设备从一个BSS移动到另一个BSS时,它可以自动切换到最近的AP,而无需重新配置网络设置。

FHSS (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

FHSS(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跳频扩频)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通过在多个频率信道之间快速切换来传输数据。这种技术最初被用于军事通信中,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FHSS通过将数据分散到多个频率上,从而降低了信号被截获的风险,并且能够有效地抵抗干扰。

FHSS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个预设的模式(称为跳频序列)在多个频率信道之间快速切换。每次发送数据时,发射端和接收端都会同步跳转到下一个频率信道,然后发送一小段数据。一旦这段数据发送完毕,发射端和接收端会再次跳转到另一个频率信道。这种跳跃式的传输方式使得信号不容易被干扰,同时也增加了截获信号的难度。

全网格拓扑(Full-Mesh Topology)

全网格拓扑(Full-Mesh Topology)是一种网络架构,其中每一个网络节点都直接与其他所有节点相连。这意味着在一个全网格网络中,如果有N个节点,则会有N(N-1)/2条连接。这种拓扑结构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冗余性和可靠性,因为任何两个节点之间都可以通过直接连接进行通信。

GLBP (Gateway Load Balancing Protocol)

GLBP(Gateway Load Balancing Protocol,网关负载平衡协议)是由Cisco Systems开发的一种用于实现网关负载平衡和冗余的协议。GLBP与另一款类似的协议HSRP(Hot Standby Router Protocol)类似,但提供了更高级的功能,包括负载平衡和更细粒度的控制。

GLBP 的工作原理

GLBP 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机制,使得多台路由器可以共同担任默认网关的角色,从而实现负载平衡和提高网络的可靠性。GLBP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这些目标:

  • 选举 Active 网关:GLBP 会选举一台路由器作为 Active 网关,该网关负责处理客户端发送的ARP请求并回复ARP响应。
  • 负载平衡:GLBP 可以将客户端的流量分发到多个 Active 网关上,实现负载平衡。
  • 冗余:如果 Active 网关出现故障,GLBP 可以快速切换到另一台备用网关(Standby),从而保证网络的高可用性。
  • 客户端感知:GLBP 使得客户端能够感知到多个网关的存在,并且可以将流量分散到这些网关上。

超级管理程序 (Hypervisor)

超级管理程序是一种软件,能够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与底层物理硬件分离,从而允许多个虚拟机共享同一硬件资源。超级管理程序是虚拟化技术的核心。

HSRP (Hot Standby Router Protocol)

HSRP(Hot Standby Router Protocol,热备份路由协议)是由Cisco Systems开发的一种用于实现网关冗余的协议。HSRP允许一组路由器(称为HSRP组)共享一个虚拟的IP地址和MAC地址,使得客户端设备可以将流量发送到这个虚拟网关,即使物理网关发生故障,也能确保流量的连续性。

HSPR 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供高可用性,即在主网关(Active Router)发生故障时,备用网关(Standby Router)可以接管其职责,从而确保网络的连续性。以下是HSRP的工作流程:

  • 选举 Active Router:HSRP组中的路由器通过选举机制选出一个Active Router。选举基于优先级和状态信息。
  • 虚拟 MAC 地址:Active Router 使用一个虚拟的MAC地址来响应ARP请求,使得客户端设备可以将流量发送到这个虚拟网关。
  • Standby Router 备份:Standby Router 监听Active Router的状态,一旦检测到Active Router故障,Standby Router就会接管Active Router的职责。
  • 故障切换:当Active Router发生故障时,Standby Router迅速切换为Active Router,以确保网络的连续性。

超融合基础设施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HCI)

超融合基础设施将计算、存储和网络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常用于数据中心。企业可以选择单一供应商的设备,或在通用服务器上安装硬件无关的超融合软件。

Hub

Hub(集线器)是一种早期的网络设备,用于连接多个计算机或其他网络设备。Hub的功能相对简单,它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广播到所有连接的端口,而不考虑目的地。因此,Hub不具备智能转发数据包的能力,也不支持现代网络中常见的高级功能,如交换、路由或负载平衡。

Hub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

  • 接收数据包:当Hub从任何一个端口接收到数据包时,它不会检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
  • 广播数据包:Hub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复制并发送到其所有端口(除了接收该数据包的那个端口)。
  • 不区分目的地:由于Hub不检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因此它无法决定哪个端口是正确的目的地。

Hub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无源Hub(Passive Hub):不具备任何智能功能,只是简单地将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端口。
  • 有源Hub(Active Hub):具备电源供电,可以再生信号以防止信号衰减。
  • 智能Hub(Intelligent Hub):虽然仍然不具备交换功能,但可以提供一些管理和监控功能,如端口状态指示灯、错误日志等。

超融合基础设施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HCI)

超融合基础设施将计算、存储和网络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常用于数据中心,企业可以选择单一供应商的设备,或在白盒服务器上安装硬件无关的超融合软件。

IBSS (Independent Basic Service Set)

IBSS(Independent Basic Service Set,独立基本服务集)是一种特殊的无线网络配置模式,通常用于不需要接入点(Access Point, AP)的情况。在IBSS模式下,所有无线设备直接相互通信,形成了一个对等(Ad Hoc)网络。这种模式适用于临时性的小型网络或特定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在IBSS模式下,所有无线设备都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中心化的接入点来协调通信。每个设备都可以直接与其他设备通信,不需要通过中间设备(如接入点)转发数据包。

身份驱动网络 (Identity-Based Networking)

身份驱动网络将用户身份与其可以访问的网络服务相结合。这种方法使得网络访问更具个性化,并提高安全性。

意图驱动网络 (Intent-Based Networking, IBNS)

意图驱动网络是一种网络管理方法,允许网络管理员用自然语言定义网络的预期行为。网络管理平台会自动配置网络设备,以实现所需状态并执行相关策略,从而提高网络的自动化程度。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是一种辅助协议,用于在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网络中提供错误报告和其他控制信息。ICMP通常用于帮助网络设备诊断网络问题,并提供网络设备之间的控制信息交换。

ICMP有两个版本:ICMPv4用于IPv4网络,ICMPv6用于IPv6网络。两者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 ICMPv4:主要用于IPv4网络中的错误报告和信息交换。
  • ICMPv6:除了继承ICMPv4的功能之外,还包括了邻居发现协议(NDP),用于IPv6地址自动配置、邻居发现等功能。

IEEE 802.11

IEEE 802.11 是一组由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的标准,用于定义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的技术规范。这些标准定义了无线网络的各种方面,包括物理层(PHY)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的规范。

IEEE 802.11标准包括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针对不同的技术和应用场景进行了改进。

  • 802.11原版 (1997):第一版标准,定义了最初的无线局域网技术。,支持2.4 GHz频段,最高传输速率为2 Mbps。
  • 802.11a (1999):支持5 GHz频段,最高传输速率为54 Mbps。使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由于频段较高,穿透能力相对较弱。
  • 802.11b (1999):支持2.4 GHz频段,最高传输速率为11 Mbps。使用DSSS(直接序列扩频)技术。成本较低,普及较快。
  • 802.11g (2003):支持2.4 GHz频段,最高传输速率为54 Mbps。使用OFDM技术。向后兼容802.11b设备。
  • 802.11n (2009):支持2.4 GHz和5 GHz双频段,最高传输速率为600 Mbps。使用MIMO(多入多出)技术,提高了传输速率和可靠性。支持频道绑定(Channel Bonding)以提高带宽。
  • 802.11ac (2013):仅支持5 GHz频段,最高传输速率为1.3 Gbps(单用户)或6.93 Gbps(多用户)。使用更先进的MIMO技术和更大的频道宽度(80 MHz或160 MHz)。支持MU-MIMO(多用户多入多出)技术,提高了多用户环境下的性能。
  • 802.11ax (2018):支持2.4 GHz和5 GHz双频段,最高传输速率为9.6 Gbps。引入了OFDMA(正交频分多址接入)技术,提高了网络效率。支持目标唤醒时间(Target Wake Time,TWT),提高了设备的节能性能。改善了密集环境下(如体育场、车站等)的网络性能。
  • 802.11be (2024):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高网络效率和用户体验。

IEEE 802.1d

IEEE 802.1D 是一个由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的标准,用于定义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Protocol,STP)的规范。生成树协议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在局域网(LAN)中形成环路,从而避免广播风暴等问题。

生成树协议通过确定网络中各个交换机(switches)之间的逻辑连接来消除环路。当多个交换机通过多条链路相互连接时,如果没有适当的管理,这些多条路径可能会形成环路。环路会导致广播风暴、帧重复发送等问题,严重影响网络性能。

生成树协议通过以下步骤来消除环路:

  • 根桥选举:网络中的所有交换机会选举一个根桥(Root Bridge)。选举过程基于交换机的桥ID(Bridge ID),桥ID由优先级和MAC地址组成。具有最低桥ID的交换机将成为根桥。
  • 根端口确定:每个非根桥交换机会选择一个到根桥的最佳路径作为其根端口(Root Port)。根端口是离根桥最近的端口。
  • 指定端口选择:每个网段都会选择一个指定端口(Designated Port)。指定端口是负责转发到根桥的流量的端口。
  • 阻塞端口:除了根端口和指定端口外,其他端口将被置于阻塞状态(Blocking State),以防止环路形成。

数据中心与自动化

  • 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企业用于存放关键应用和信息的物理设施,正逐步从集中式的本地设施演变为边缘部署和公共云服务。
  • 数据中心自动化:通过技术自动化日常任务,提升操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常见的实施方式包括使用脚本语言和自动化平台。

IEEE 802.1q

IEEE 802.1q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的虚拟局域网(VLAN)标准。,它允许在一个物理局域网上创建多个虚拟局域网,每个VLAN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局域网,这样可以有效隔离不同部门或者不同应用的数据流量。

IEEE 802.1x

IEEE 802.1X 是一个基于端口的网络访问控制标准,由 IEEE 制定,用于局域网(LAN)和城域网(MAN)。它的主要功能是限制未经认证和授权的设备访问网络资源,从而提高网络安全性。802.1X 通过在网络接入点(如交换机端口)实施认证机制,确保只有经过验证的用户或设备才能访问网络。

802.1X 协议的核心是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涉及三个主要角色:Supplicant(客户端)、Authenticator(认证者,通常是网络接入设备如交换机)和 Authentication Server(认证服务器,通常是 RADIUS 或 Diameter 服务器)。客户端设备在尝试连接到网络时,必须首先通过认证服务器的认证。在认证过程中,Authenticator 会控制对网络的访问,直到客户端被成功认证。

802.1X 认证过程通常使用可扩展认证协议(EAP)来实现,EAP 支持多种认证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名/密码、数字证书、一次性密码等。认证过程中,EAP 消息通过 EAPOL(EAP over LANs)在客户端和 Authenticator 之间传递,而 Authenticator 与认证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则通过 RADIUS 或 Diameter 协议完成。

IEEE 802.3

IEEE 802.3 是由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的一组标准,用于定义以太网(Ethernet)技术。以太网是最广泛使用的局域网(LAN)技术之一,IEEE 802.3 标准定义了以太网的物理层(PHY)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的技术规范。

IEEE 802.3ad

IEEE 802.3ad 是一种链路聚合的标准化方法,它允许多个物理网络链路被捆绑成一个单个的逻辑链路,通常称为链路聚合组或端口通道。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带宽、提高冗余性和实现负载均衡,从而优化网络性能。

IEEE 802.3ad 标准通过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来动态协商链路聚合组(LAG)的形成和管理这些组内的链路。LACP 通过在网络设备之间交换特殊的以太网帧(LACPDU)来工作,这些帧包含了系统优先级、系统MAC地址、端口优先级、端口号和操作Key等信息,以便设备之间可以协商并达成一致,形成链路聚合。

使用 IEEE 802.3ad 的优势在于它支持动态链路聚合,这意味着网络设备可以即时协商和管理链路聚合,自动适应网络中的变化,如链路故障或添加,从而增强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此外,IEEE 802.3ad 还提供了供应商中立的解决方案,确保了不同网络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兼容性。

IEEE 802.3af

IEEE 802.3af 是一个由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的标准,用于定义通过以太网(Power over Ethernet, PoE)供电的技术规范。PoE技术允许电力和数据信号共用同一根以太网电缆,从而简化了安装和维护过程,特别是对于需要电力供应的网络设备,如IP电话、无线接入点、网络摄像头等。

IEEE 802.3at

IEEE 802.3at 是一种以太网供电(PoE)标准,也被称为 PoE+。它是对 IEEE 802.3af 标准的扩展,旨在提供更高的功率输出,以满足一些需要更多电力的高性能网络设备的需求。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互联网组管理协议)是一种辅助协议,用于在IP网络中管理多播(Multicast)组成员资格。IGMP允许主机表达它们希望接收特定多播组的数据,并使路由器能够了解网络上的哪些主机对多播流感兴趣。这样,路由器可以更好地控制多播流量的分发,从而提高网络效率并减少不必要的带宽消耗。

IGMP经历了多个版本的发展,每个版本都有其特点和改进:

IGMPv1

  • 最初的版本,仅支持基本的组成员资格报告。
  • 当主机加入或离开多播组时,路由器需要依赖超时机制来检测这些变化。
  • 不支持特定组的离开消息。

IGMPv2

  • 引入了特定组的离开消息,允许路由器更快地检测到主机离开组的情况。
  • 支持查询器选举机制,使得网络中只有一个路由器作为查询器来管理多播组成员资格。
  • 支持版本2的路由器可以与版本1的主机兼容。

IGMPv3

  • 扩展了多播组成员资格管理,允许主机指定它们感兴趣的特定多播源。
  • 支持多个源的多播组成员资格,即主机可以指定只接收来自某些源的多播数据。
  • 增强了与多播路由协议的互操作性,如PIM(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IGMPv4(草案)

  • 当前仍在开发中的版本,旨在进一步改进多播组成员资格管理。
  • 引入了新的功能和机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多播应用场景。

IGP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是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内部进行路由选择的协议。自治系统是指在单一管理机构控制下,使用共同的路由策略的一组网络。IGP 负责在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以确保数据包能够在网络中正确地被转发。

Infiniband

InfiniBand 是一种高性能的计算机网络互连技术,最初设计用于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集群之间的高速数据传输。InfiniBand 技术提供了极高的带宽和低延迟,适用于需要大量数据传输和低延迟的应用场景。

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是一种提供端到端数字连接的服务,旨在为电话和数据通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ISDN旨在将语音、视频和数据等多种通信服务集成到一个网络中,以提高通信质量和效率。虽然ISDN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被视为下一代通信技术,但随着宽带互联网和其他更先进的技术的发展,ISDN的使用已经大幅减少。

IS-IS (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IS-IS(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是一种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关协议(IGP),用于在网络中的中间系统(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它最初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被用于OSI模型中,但后来也被广泛应用于TCP/IP网络中。

IP 地址与IPv6

  • IP 地址:每个连接到网络的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确保数据包能够被准确送达。IP地址通常由一组数字或字母组成,分为IPv4和IPv6两种类型。
  • IPv6:作为互联网协议的最新版本,IPv6将可用的IP地址数量从IPv4的43亿增加到340万亿个,以适应未来更多设备的连接需求。

网络管理与意图驱动网络 (Intent-Based Networking)

  • 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是指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维护过程,确保网络的稳定和安全。
  • 意图驱动网络:这是一种网络管理方法,网络管理员可以用自然语言定义网络的期望行为,网络管理平台会自动配置设备以实现所需状态并执行政策。

LACP (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是一种用于将多个物理链路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链路的技术,从而提高带宽和实现链路冗余。LACP 是 IEEE 802.3ad 标准的一部分,该标准定义了如何通过聚合多个物理链路来创建一个逻辑链路的方法。

LACP 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协商机制来确定哪些物理链路可以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链路。LACP 可以自动检测和协商链路聚合,并且可以动态地添加或删除链路。

LAN (Local Area Network)

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通常局限于相对较小的地理区域,如一个办公室、一栋大楼、一个校园或一个家庭。局域网的主要目的是连接计算机设备,使它们能够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如文件、打印机、扫描仪和互联网接入。

LC (Lucent Connector)

LC(Lucent Connector)是一种小型化的光纤连接器,最初由朗讯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开发,后来成为了行业标准之一。LC连接器以其紧凑的设计和高性能而著称,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电信网络以及其他需要高密度光纤连接的应用场景。

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是网络通信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MAC地址是网络设备的一个唯一标识符,通常被烧录在设备的网络接口卡(NIC)上。MAC地址由6字节(48位)组成,通常表示为6组两位十六进制数,例如01-23-45-67-89-AB。前3字节(24位)是组织唯一标识符(OUI),用于识别制造商。后3字节(24位)是由制造商分配的,用于标识具体的网络设备。MAC地址在生产时被赋予,并且通常不会改变,除非手动修改。

微分段 (Microsegmentation)

微分段是一种在网络中创建安全区域的方法,通过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段,只允许特定用户和应用程序访问,从而提高安全性。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城域网)是一种覆盖城市或城市区域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城域网的设计目的是连接分布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多个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节点,提供高速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

MMF (Multimode Fiber)

多模光纤(MMF,Multimode Fiber)是一种在局域网(LAN)和数据中心等短距离通信中常用的光纤类型。它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芯径,通常为50或62.5微米,这允许多种光模式在光纤中同时传播。由于这种设计,多模光纤能够支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但传输距离相对较短。在10Gbps的速度下,多模光纤的最大传输距离大约是550米。

多模光纤的类型根据ISO 11801标准分类,包括OM1、OM2、OM3、OM4和OM5。这些不同类型的多模光纤在芯径、带宽、数据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上有所不同:

  • OM1:芯径通常为62.5微米,支持10Gbps以太网,最大传输距离约为33米。
  • OM2:芯径为50微米,同样使用LED光源,支持10Gbps以太网,最大传输距离可达82米。
  • OM3:芯径为50微米,优化用于激光光源,支持10Gbps以太网,最大传输距离可达300米。
  • OM4:与OM3兼容,提供更高的带宽,支持10Gbps以太网,最大传输距离可达550米。
  • OM5:也称为宽带多模光纤(WBMMF),支持短波长分频复用(SWDM)技术,可以使用四条不同的通道,从而在相同的容量下减少所需的光纤数量。

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是一种网络技术,它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使用标签来实现快速转发,从而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和灵活性。MPLS 被广泛应用于服务提供商网络和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要求较高的企业网络中。

MPLS 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的核心路由器之间使用标签而不是 IP 地址来转发数据包,以此提高数据包的转发速度。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 (MU-MIMO)

MU-MIMO(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是一种支持路由器和终端设备的无线技术。MU-MIMO是单用户MIMO的演进,通过增加路由器的天线数量,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连接,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

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是衡量产品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示在规定条件下,产品在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运行时间。MTBF越高,表明产品的可靠性越高,故障发生的频率越低。

MTBF的计算方法主要基于产品的故障数据。通常,MTBF的值是通过将产品的总运行时间除以故障次数来获得的。例如,如果一个产品连续运行了1000小时,期间发生了2次故障,那么该产品的MTBF就是500小时。然而,由于实际环境中产品的工作条件和负载情况各异,因此MTBF的计算往往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环境温度、湿度、负载大小等。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准确地评估产品的MTBF,可以采用一些专业的可靠性分析软件。这些软件能够根据产品的设计参数、材料特性、制造工艺等因素,预测产品的MTBF值,并为产品的设计优化提供建议。

MTBF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电子设备领域,MTBF是衡量电子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例如,在计算机硬件中,磁盘阵列产品的MTBF一般不低于5万小时,以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通信网络领域,MTBF被用于评估网络设备的可靠性,以确保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制造业中,MTBF可以用来评估生产设备的稳定性,优化生产效率和减少停机时间。

微分段 (Microsegmentation)

微分段是一种安全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创建安全区来隔离不同的网络部分,从而限制只有授权用户和应用才能访问特定段。该方法增强了网络安全性,降低了潜在攻击面。

MTRJ (Mechanical Transfer-Registered Jack)

MTRJ(Mechanical Transfer-Registered Jack)是一种光纤连接器,通常用于短距离光纤通信应用中。与LC、SC等连接器相比,MTRJ连接器的特点是它的双光纤设计和较小的尺寸,适合用于需要紧凑空间的场合。

MTTR (Mean Time to Repair)

MTTR(Mean Time To Repair,平均修复时间)是衡量设备或系统在发生故障后,从发现故障到修复故障所需平均时间的指标。它反映了设备维护的效率和维修体系的有效性。MTTR的概念强调了设备维修的迅速性和效率性,它不仅仅关注设备故障的发生,更着眼于故障发生后的快速响应和修复。通过降低MTTR,可以提高设备的整体可靠性和利用率,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和损失。

MTTR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通常采用故障发生到修复所需时间的平均值来表示。具体的计算公式为:MTTR = 总修复时间 / 故障次数。其中,总修复时间是指所有故障发生到修复所需时间的总和,故障次数是设备在特定时间段内发生故障的次数。

防火墙与下一代防火墙 (NGFW)

  • 防火墙:作为大多数组织的主要外围防护措施,防火墙技术经历了多次迭代,产生了代理、防火墙、Web应用防火墙等多种形式。
  • 下一代防火墙:集成了入侵预防系统、深度数据包检查和SSL检查等功能,提供更细粒度的流量检查和网络保护。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为了防止、检测和监控未经授权的访问、滥用、修改或拒绝服务而采取的政策、流程和实践。确保网络安全对于保护企业信息和资产至关重要。

NAC (Network Access Control)

NAC(Network Access Control,网络访问控制)是一种网络安全技术,用于控制和管理对网络资源的访问。NAC 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只有符合安全策略的设备才能接入网络,从而降低网络受到恶意攻击的风险。NAC 通过对接入设备的身份验证、合规检查和访问控制来实现这一目标。

NAS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是一种连接到网络中的存储设备,它允许多台计算机或其他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协议进行文件的存储和访问。NAS设备通常作为文件服务器使用,提供文件共享、数据备份、多媒体文件共享、媒体服务器等功能。

网络切片 (Network Slicing)

网络切片是一种5G网络技术,通过将物理网络划分为多个虚拟网络,为不同的用户或应用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这种灵活性使得运营商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满足不同业务需求。

网络虚拟化 (Network Virtualization)

网络虚拟化是将网络硬件和软件资源及网络功能结合成一个单一的软件基础管理实体,称为虚拟网络。这种方法使得网络资源的管理和分配更加灵活高效。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e)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是一种用于在私有网络地址和公有网络地址之间进行转换的技术。NAT 允许内部网络中的设备使用私有 IP 地址,而在外部网络(如互联网)中使用公有 IP 地址进行通信。这不仅有助于节省有限的公网 IP 地址资源,还增加了内部网络的安全性。

非易失性存储器快取 (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 NVMe)

NVMe是一种为全闪存存储设计的通信协议,提供比传统协议更快的性能和更高的密度。NVMe特别适合需要高性能的企业工作负载,如实时数据分析和在线交易平台。

NDP (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

NDP(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邻居发现协议)是IPv6网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协议,它主要负责在本地链路上发现其他节点、获取网络配置信息、维护邻居状态以及执行相关的网络管理功能。NDP基于ICMPv6实现,取代了IPv4中的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和ICMP路由器发现机制。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在几厘米的距离内进行数据交换。NFC 技术最初是由飞利浦(Philips)和索尼(Sony)在2003年共同提出的,并随后成为一项国际标准。

NFC 技术基于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发展而来,但与RFID不同的是,NFC 设备可以同时作为读卡器和标签。这意味着两个 NFC 设备可以在几厘米的距离内相互通信,而不仅仅是读取信息。

网络功能虚拟化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 NFV)

网络功能虚拟化是使用通用服务器硬件替代专用网络设备的方法,从而实现更灵活、高效和可扩展的网络服务。NFV允许在软件中运行网络功能,简化网络管理和部署。

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是一种多载波调制技术,它通过将数据分割成多个低速子载波信号并行传输,从而实现高速数据传输。这种技术能有效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克服信号符号间干扰(ISI),并且可以将OFDM与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高效结合,实现高速数据传输。OFDM是4G和5G蜂窝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因为它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稳定的连接。

OFDM的基本原理是将一个高速数据流分割成多个低速子数据流,并在多个正交子载波上同时传输。这些子载波在频域上是相互独立的,且具有特定间隔。通过在每个子载波上独立调制数据,OFDM能够有效地抵抗多径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落。在实际应用中,OFDM调制和解调过程涉及到了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逆快速傅里叶变换(IFFT)。通过FFT和IFFT,可以将数据从时域转换到频域,或从频域转换到时域,这种转换过程使得信号传输更加稳定可靠。

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用于在自治系统(AS)内部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OSPF 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它使用 Dijkstra 的 SPF(Shortest Path First,最短路径优先)算法来计算最优路径,并构建一个无环的拓扑结构。

OSPF 目前有两个主要版本:

  • OSPFv2:用于 IPv4 网络。
  • OSPFv3:用于 IPv6 网络,同时也支持 IPv4 网络。

OSPF 通过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区域(Areas)来简化路由管理,并提高路由的收敛速度。主要的区域类型包括:

  • 骨干区域(Backbone Area):编号为 0 的区域,所有其他区域必须与骨干区域相连。
  • 标准区域(Normal Area):普通的 OSPF 区域,可以包含多种类型的路由器。
  • 存根区域(Stub Area):不接受外部路由(即自治系统外部路由,AS-External Routes)的区域。
  • 完全存根区域(Totally Stub Area):除了默认路由外,不接受任何外部路由的区域。
  • NSSA(Not-So-Stubby Area):可以引入外部路由,但不使用普通的 AS-External LSA,而是使用特殊类型的 LSA(Type 7 LSA)。

在 OSPF 网络中,路由器根据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 内部路由器(Internal Router):所有接口都在同一个区域内。
  • 区域边界路由器(Area Border Router, ABR):连接一个或多个非骨干区域到骨干区域的路由器。
  • 骨干路由器(Backbone Router):至少有一个接口位于骨干区域。
  • 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Autonomous System Boundary Router, ASBR):引入外部路由到 OSPF 域内的路由器。

正交频分多址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OFDMA为Wi-Fi 6提供了高吞吐量和更高的网络效率,使得多个客户端能够同时连接到单个接入点。这一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网络的并发处理能力。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个人区域网(PAN)是一种在用户个人空间内连接电子设备的网络,通常覆盖范围在几米以内。PAN允许个人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以及其他个人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这些设备可以通过无线技术如蓝牙、红外、Wi-Fi、Zigbee或有线技术如USB相互连接。

PAP (Passwor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PAP(Passwor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密码认证协议)是一种简单的认证协议,用于在点对点连接中验证用户的身份。PAP 主要用于 PPP(Point-to-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连接中,但它也可以用于其他点对点连接场景。

PAT (Port Address Translation)

PAT(Port Address Translation,端口地址转换)是一种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它允许多个内部私有IP地址通过一个公网IP地址进行网络通信,同时使用不同的端口号来区分不同的内部主机。PAT是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的一种形式,特别适用于IPv4地址资源有限的场景,可以有效地节省公网IP地址。

PAT的工作原理是在数据包通过NAT设备时,NAT设备会将数据包的源IP地址(私网IP)替换为一个公网IP地址,并为每个内部主机分配一个唯一的端口号。这样,即使多个设备共用一个公网IP地址,也能通过不同的端口号区分它们,从而实现多对一的地址转换。

PDU - Protocol Data Unit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是指在网络通信中,每一层使用的数据格式或封装单位。PDU 的具体形式取决于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模型中的哪一层正在处理数据。每层都有自己的协议数据单元,用于封装和传输数据,并且每层的 PDU 都包含了来自上层的数据以及本层的控制信息(如头部和尾部)。

Peer-to-Peer Model

Peer-to-Peer(P2P)模型是一种网络架构,其中每个节点(peer)既是客户端又是服务器。在P2P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可以直接与其他节点通信,无需通过中央服务器。这种模型打破了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其中数据和资源必须通过一个中心点来传输。

PIM (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PIM(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协议无关多播)是一种用于多播路由的协议,它可以在不同的单播路由协议之上提供多播路由功能。PIM 的设计目的是使其独立于底层的单播路由协议,这意味着无论网络中使用的是 RIP、OSPF、IS-IS 还是 BGP,PIM 都可以在这之上实现多播数据的转发。

PIM 支持两种主要的工作模式:稀疏模式(Sparse Mode,PIM-SM)和密集模式(Dense Mode,PIM-DM)。这两种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和拓扑结构。

PPP (Point-to-Point Protocol)

PPP(Point-to-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是一种数据链路层通信协议,用于在两个网络实体间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PPP可以用于多种类型的点对点连接,包括直接连接的终端和计算机,或者通过调制解调器、无线链路等连接的计算机。

PPP协议的结构包括三个主要部分:链路建立阶段、认证阶段和网络层协议配置阶段。在链路建立阶段,PPP使用LCP(Link Control Protocol)来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在认证阶段,PPP可以使用PAP、CHAP或EAP等协议对用户进行认证。在网络层协议配置阶段,PPP使用如IPCP和IPV6CP等协议来配置网络层参数,如IP地址分配。

PSE

PSE(Power Sourcing Equipment,供电设备)是指在PoE(Power over Ethernet,以太网供电)技术中提供电力的设备。PSE负责将电力注入以太网线缆,为连接到网络的PD(Powered Device,受电设备)供电。PD则是指那些可以从以太网线缆中获取电力的设备,如IP电话、无线接入点、网络摄像头等。

Ring Topology

环形拓扑(Ring Topology)是一种网络拓扑结构,其中每个网络节点都连接到另外两个节点,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在环形网络中,数据沿着环从一个节点传输到下一个节点,直到到达目的地。这种结构简单且易于管理,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单点故障的问题。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是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IGP),主要用于自治系统(AS)内部的路由信息交换。RIP 是最早期的动态路由协议之一,它使用距离向量算法(Distance Vector Algorithm)来计算最优路径。

RIP 主要有两个版本:

  • RIPv1(RIP 版本 1):不支持子网掩码(Classful),只支持 A/B/C 类网络。没有认证机制,安全性较低。更新消息没有加密,容易被篡改。
  • RIPv2(RIP 版本 2):支持子网掩码(Classless),可以支持 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支持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支持认证机制,可以增加安全性。更新消息可以加密,提高安全性。

RFI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射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简称RFI)是指在射电天文学、无线通信、雷达等射频应用领域中,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产生的电磁波信号对正常接收信号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来自多个源头,包括但不限于电视信号、调频无线电传输、全球定位系统、手机和飞机导航通讯等。RFI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会降低接收信号的质量,还可能导致数据错误、系统性能下降甚至设备损坏。

RFI的检测和缓解是确保射频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在射电天文学中,RFI检测尤为重要,因为天文观测需要高度敏感和精确的仪器来捕捉来自宇宙的微弱信号。为了减少RFI的影响,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检测方法,包括成分分解法、阈值分析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其中,阈值分析法因其广泛的应用性和可解释性而备受关注,特别是SumThreshold算法,它通过构造滑动窗口和阈值集合来检测RFI,能够有效地标记受干扰的数据。

RFID (Radio Frequency ID)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非接触式双向通信的技术,用于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采集相关数据。RFID 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RFID 标签(Tag)、RFID 读写器(Reader)和天线(Antenna)。RFID 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供应链管理、资产管理、门禁控制等多个领域。

RG-6

RG-6是一种常用的同轴电缆,主要用于电视信号传输、卫星电视、互联网接入等应用。

RG-59

RG-59 是一种同轴电缆,主要用于传输视频信号,尤其是模拟电视信号和有线电视(CATV)信号。它在家庭和商业环境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需要高质量视频传输的应用中。

RJ-11

RJ-11(Registered Jack 11)是一种小型化的连接器,主要用于连接电话设备到电话网络。RJ-11 连接器通常用于单线电话设备,如家用电话、调制解调器、传真机等。它是一种六针的连接器,但通常只使用其中的两针或四针。

RJ-45

RJ-45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接口连接器,广泛应用于以太网(Ethernet)和其他类型的局域网(LAN)连接。它的名称来源于“Registered Jack”的缩写,后面的数字45表示这种接口的编号。RJ-45接口是一个8针(8P)模块化的连接器,形状类似于电话用的那种RJ连接器,但尺寸稍大,并且有8个接触脚而不是4个或6个。

RTP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是一种用于传送多媒体数据(如音频和视频)的应用层协议。RTP 通常用于实时通信应用,如 VoIP(Voice over IP)、视频会议、直播流媒体等场景中,它能够提供端到端的网络传输服务,并且支持数据传输的排序和时间戳等功能。

软件定义网络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SDN)

SDN是一种网络管理方法,通过将网络控制层与数据层分离,实现动态的、程序化的网络配置,旨在提高网络性能和监控能力。

SASE(安全接入服务边缘)

SASE是一种网络架构,将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与安全功能整合成云服务。它简化了广域网的部署,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尤其适用于当前的混合工作环境。

SAN (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储区域网络(SAN)是一种高速专用网络,连接着服务器和存储系统。SAN使用特定的技术,如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或以太网(iSCSI),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直接传输数据。这种体系结构允许存储设备和SAN中的应用服务器之间采用块级I/O(Block I/O)方式进行数据交换。

SC (Subscriber Connector)

SC(Subscriber Connector,也称为 Subscriber Connection 或 Single Connectio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光纤连接器,最初由日本的 NTT(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开发。SC 连接器以其坚固耐用和易于安装的特点而著称,常用于数据中心、局域网(LAN)和光纤到户(FTTH)等应用中。

Server

服务器(Server)是一种高性能计算机,通常在网络环境中运行,用于提供各种服务或数据给客户端(Client)。服务器可以是专用的硬件,也可以是普通计算机配置成服务器模式。服务器的设计通常是为了24小时不间断运行,以支持大量并发用户请求和处理大量数据。

SMF (Single-Mode Fiber)

SMF(Single-Mode Fiber,单模光纤)是一种用于长距离、高速数据传输的光纤类型。单模光纤的设计目的是只允许单一模式的光在光纤中传播,从而减少了色散(Dispersion)现象,提高了传输距离和数据传输速率。单模光纤通常用于需要高带宽和长距离传输的应用场景中。

SFP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Transceiver])

SFP(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是一种小型可插拔的光模块,主要用于实现电信号和光信号之间的转换。

SFP模块的体积比GBIC模块小一半,可以在相同的面板上配置多出一倍以上的端口数量。SFP模块通常使用LC光纤连接器。

SFP模块的数据传输速率从100Mbps到4Gbps不等。SFP+是SFP的加强版,支持8Gbit/s光纤通道、10G以太网和光传输网络标准OTU2。SFP28是SFP+的加强版,支持单通道25Gb/s的速率。

SONET (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

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同步光学网络)是一种用于提供高速数据传输的光纤通信标准。SONET 设计用于在光纤网络中提供同步的数据传输,并支持多种数据类型的服务,如语音、视频和数据。SONET 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则使用类似的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标准。

软件定义广域网 (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 SD-WAN)

软件定义广域网是一种通过政策管理和执行WAN流量路由的软件,能够基于成本、链路性能、时间等因素动态调整数据流向。这一技术同样将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提升了网络的灵活性。

SPB (Shorted Path Bridging)

SPB(Shortest Path Bridging,最短路径桥接)是一种先进的网络技术,由IEEE 802.1aq标准定义,旨在构建大型扁平的无阻塞二层网络。SPB通过使用IS-IS(Intermediate System-to-Intermediate System,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协议来共享设备间的学习的拓扑,并迅速学习以太网连接中各端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Star Topology

Star topology 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所有节点(例如计算机或其他网络设备)都连接到一个中央设备,如集线器(hub)、交换机(switch)或路由器(router)。中央设备充当所有节点之间的通信中心,负责转发数据包。星形拓扑因形状类似星星而得名,其中中央设备就像是星形的中心,而各个节点就像是星形的尖端。

ST Connector

ST(Straight Tip)连接器是一种用于光纤通信的连接器类型,最初由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开发,并由美国康宁公司(Corning)商业化推广。ST连接器因其坚固耐用的设计和易于使用的特性,在光纤通信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STP (Shielded Twisted Pair)

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Protocol):这是一种网络协议,用于在局域网中创建一个无环路的网络拓扑结构。通过禁用某些冗余路径,STP确保数据包沿着一条明确的路径单向流动,从而避免环路的产生。STP通过管理网络设备上的端口状态来工作,端口可以是阻塞的、监听的、学习和转发的。它包括IEEE 802.1D中定义的STP协议、IEEE 802.1W中定义的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和IEEE 802.1S中定义的多生成树协议MSTP(Multiple Spanning Tree Protocol)。

Switch

Switch(交换机)是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设备,用于在局域网(LAN)中连接多个设备,并促进它们之间的通信。交换机可以根据设备的物理地址(MAC地址)来转发数据包,从而实现高效的网络通信。与集线器(Hub)不同,交换机能够智能地将数据包发送到指定的目的地,而不是广播到所有连接的设备,这样可以减少网络拥堵并提高通信效率。

分割隧道 (Split Tunneling)

分割隧道是一种设备配置,确保只有目的地为公司资源的流量经过VPN,其余流量直接访问互联网。这种配置提高了效率,同时保持了必要的安全性。

T568A

T568A是一种网络线标准,它定义了在以太网中连接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时,线缆中各个线对的连接方式。T568A标准的具体线序如下:

  • Pin 1: 白绿(White-Green)
  • Pin 2: 绿(Green)
  • Pin 3: 白橙(White-Orange)
  • Pin 4: 蓝(Blue)
  • Pin 5: 白蓝(White-Blue)
  • Pin 6: 橙(Orange)
  • Pin 7: 白棕(White-Brown)
  • Pin 8: 棕(Brown)

T568B

T568B 是一种用于制作以太网连接线(如网线)的标准接线方案,它定义了如何将线对插入 RJ45 连接器中的顺序。T568B 接线方案是最常用的一种,尤其是在商业和家庭网络环境中。

T568B 的接线顺序如下:

  • 橙白(White-Orange)
  • 橙(Orange)
  • 绿白(White-Green)
  • 蓝(Blue)
  • 蓝白(White-Blue)
  • 绿(Green)
  • 棕白(White-Brown)
  • 棕(Brown)

这些颜色对应于 RJ45 连接器的引脚编号,从左到右(面向 RJ45 连接器的正面)依次为 1 至 8。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它由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在RFC 793中定义,并且是互联网协议套件(TCP/IP)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TDM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是一种数字信号传输技术,它允许多个信号在一条通信线路上传输。TDM通过将时间分割成小的时间段或时隙,并分配给每个信号一个特定的时隙,从而实现多个信号的复用。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用于在网络上传输数据报。与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不同,UDP 不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也不保证数据的顺序或确认。相反,UDP 旨在提供快速、简单的数据传输服务,适用于那些对数据传输速度有较高要求但可以容忍一定程度数据丢失的应用。

UPC (Ultra Physical Contact [Connector])

UPC(Ultra Physical Contact,超物理接触)是一种光纤连接器的端面研磨方式,它代表了一种高回波损耗的抛光技术。UPC连接器的端面经过特殊抛光,以实现更精准的对接,并且具有比标准PC(Physical Contact,物理接触)连接器更低的回波损耗。UPC连接器的端面并不是完全平的,而是有一个轻微的弧度,这使得光纤端面在连接时能够达到更紧密的物理接触。

UPC连接器的回波损耗通常在-55dB左右,这比PC连接器的-35dB到-40dB的回波损耗要好。这种低回波损耗的特性有助于减少反射光对光源和系统的影响,从而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由于UPC连接器的表面光洁度更高,它们通常用于需要更高性能连接的场合,例如在数字通信、有线电视和电话系统中。

UTP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非屏蔽双绞线)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电缆类型,主要用于局域网(LAN)和电话通信。UTP 电缆由一对或多对双绞线组成,这些线对通过绞合在一起减少电磁干扰(EMI)的影响。UTP 电缆没有金属屏蔽层,因此比屏蔽双绞线(STP)更轻便、更经济,也更容易安装。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主要用于在互联网应用程序之间建立低延迟和容错连接的通信协议。UDP通过允许数据在无需确认连接的情况下传输,加快了数据传输速度。

VLAN (Virtual LAN [Local Area Network])

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是一种在交换机上划分不同广播域的技术。它允许网络管理员将一个物理局域网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的局域网,每个VLAN都是一个独立的广播域,这意味着在不同VLAN之间的数据包不会相互传递,除非通过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进行路由。

VRRP (Virtual Router Redundancy Protocol)

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是一种为提高网络可靠性而设计的协议。它允许一组路由器共享一个虚拟IP地址,从而为终端设备提供一个默认网关。如果主路由器(称为Master)出现故障或变得不可用,一个备用路由器(称为Backup)将自动接管作为Master的角色,从而维持了网络的连通性,避免了单点故障的问题。

VLSM (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

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是一种用于更有效地分配IP地址和子网的技术。在传统的固定长度子网掩码(FSLM, Fixed-length Subnet Mask)方法中,所有子网都必须具有相同大小的子网掩码,这可能导致IP地址的浪费。相比之下,VLSM允许网络管理员使用不同大小的子网掩码来创建不同大小的子网,从而更加灵活地管理IP地址空间。

虚拟化 (Virtualization)

虚拟化是创建某种事物的虚拟版本的过程,包括虚拟计算机硬件平台、存储设备和计算网络资源。这种技术使得多个虚拟机可以共存于同一物理硬件上,但各自独立运行。

虚拟机 (Virtual Machine, VM)

虚拟机是运行在物理主机上的软件实例,可以在不依赖特定物理硬件的情况下执行应用程序。VM允许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共享同一物理资源。

WAN(广域网)

广域网是利用各种链接(如私有线路、MPLS、VPN等)连接地理上分散的组织站点的网络。在企业环境中,WAN可连接分支办公室和总部或数据中心。

Z-Wave

Z-Wave是一种无线通信协议,主要用于智能家居(家庭自动化)领域,使不同的设备能够相互通信并协同工作。它由丹麦公司Zensys开发,并后来由Silicon Labs(芯科科技)维护和发展。Z-Wave工作在不同的频段上,具体取决于所在的地区(例如,在欧洲是868.42 MHz,在美国则是908.42 MHz),以避免干扰。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goocz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果子教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11123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