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浅析历史——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解决方案goocz2025-02-24 15:24:3819A+A-

文|安然史说

编辑|安然史说

前言

浪漫主义在德国的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浪漫主义(Frühromantik)时期、中期浪漫主义(Hochromantik)时期和晚期浪漫主义(Sptromantik)时期。1815年以前经历了早期和中期浪漫主义两个发展阶段。与古典主义仅聚焦于歌德和席勒所在的魏玛不同,浪漫主义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中心。

早期浪漫主义早期浪漫主义

早期浪漫主义指18世纪90年代中期以耶拿为中心开始形成的浪漫主义思潮和运动,大约到1804年结束。其主要代表有施莱格尔兄弟、路德维希·蒂克、威廉·海因里希·瓦肯罗德(Wilhelm HeinrichWackenroder,1773—1798)和诺瓦利斯等人。哲学家费希特、谢林,新教神学家施莱尔马赫也在其列。由于他们的主要活动地点在耶拿,因此也被称为“耶拿浪漫派”(JenaerRomantik)或老浪漫派(ltereRomantik)。


早期浪漫主义始于1793年路德维希·蒂克和威廉·海因里希·瓦肯罗德穿越法兰克人地区的一次徒步漫游。在这次漫游中,纽伦堡等地保存的中世纪的宗教和艺术给他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认为这些中世纪的艺术中蕴藏着人类的爱和宽容精神。因此,在他们看来,中世纪才是最理想的“黄金时代”,应该要回归这一时代。瓦肯罗德发表的唯一著作《一个爱好艺术的修士的心灵倾诉》(Herzensergieβ
ungeineskunstliebendenKlosterbruders,1796)则具体反映了这种看法,它描写了一个在修道院的孤独生活的修士对中世纪文化艺术的见解。

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与其兄长奥古斯特·威廉·冯·施莱格尔是早期浪漫主义的理论旗帜。1798—1800年间,他们在耶拿出版《雅典娜神庙》(Athenum)杂志,该杂志与席勒的《时序女神》分别成了传播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喉舌。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将浪漫主义在文学中的情感和精神的表达定义为“进步的普遍诗情”(
ProgressiveUniversalpoeise) ,即要用诗人的感觉审视一切,在内容上要把哲学、诗歌、评论等融为一体,形式上要打破界限,把诗歌、童话、信件、随笔等糅合在一起,以此构建文学作品。

这种要把“诗情”作为最高准则的看法,表达了人的主观精神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是费希特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在文学领域的反映。他的小说《路清德》(Lucinde)就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而1802—1804年间奥古斯特·威廉·冯·施莱格尔在柏林做的“论美的文学和艺术”(überschne Literaturund Kunst)和1808年在维也纳做的“论戏剧艺术和文学”(überdramatische Kunst und Literatur)等讲座则是对浪漫主义文学评论的概括。

如果说施莱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家,诺瓦利斯和蒂克则是早期浪漫派的创作实践者。诺瓦利斯英年早逝,著述不多,一些作品在其去世后才出版。主要作品有诗作《黑夜颂歌》(H ymnen an die Nacht,1800)、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黑夜颂歌》将黑夜赞颂为一种引发人们想象力的生命和死亡的神秘事物,《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中的“蓝花”则如前所述,成了德国浪漫主义的象征。

它们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作品。路德维希·蒂克是最多产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威廉·洛威尔的故事》(Die Geschichte des HerrnWiliam Lovell,1795/96)、《弗兰茨·施泰恩巴尔德漫游记》(FranzSternbalds Wanderungen,1798),童话《金发的埃克贝特》(BlonderEckbert,1796)、《民间童话》(Volksmrchen,1797)、《神秘山》(Runenberg,1802)等。他的童话作品将人们带入一种无意识而又充满渴望的想象世界中。


耶拿浪漫派有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基础。费希特从1794年开始在耶拿大学任教,实际上成为耶拿浪漫派的精神导师。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就曾在他的门下学习。他的唯心主义的自我中心观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浪漫主义的主观个性的放纵。耶拿浪漫派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放纵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虽然给人以“病态”之感,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想象的解放”。

在1801年诺瓦利斯去世以及1802年施莱格尔兄弟离开耶拿后,耶拿作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中心的地位随之消失。

中期浪漫主义时期

中期浪漫主义的发展大约从1804年到1815年。由于这一时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海德贝格,因此也被称为“海德贝格浪漫派”(Heidelberger Romantik)。其成员大多比耶拿浪漫派要年轻,而且在形成时间上晚于耶拿浪漫派,因此又被称为“青年浪漫派”(JüngereRomantik)。又因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运动更关注于民族问题,故而又被称为“民族浪漫派”或民族浪漫主义(Nationalromantik)。



中期浪漫主义可追溯到其代表性人物阿希姆·冯·阿尼姆和克莱门斯·布伦塔诺在1802年的一次莱茵之旅。当时法国的胜利和德意志各邦在战争中的失败深深地刺痛了阿希姆·冯·阿尼姆和克莱门斯·布伦塔诺,他们决定通过旅行的方式来搜集口耳相传的德意志民歌,以提升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同时也以此作为逃离现实的精神避难所。

1804年到1809年间,越来越多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聚集于海德贝格大学。其间,阿希姆·冯·阿尼姆和克莱门斯·布伦塔诺正在此整理他们搜集来的民歌《男童的神奇号角》(Des KnabenWunderhorn:Alte deutscheLieder) ,并出版了《隐士报》(Zeitung für Einsiedler)。此外,约瑟夫·冯·格雷斯、约瑟夫·冯·艾辛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1788—1857)、格林兄弟等浪漫派代表或聚集于此,或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还有亚当·米勒、克莱斯特等一些中期浪漫派代表聚集在柏林。

以海德贝格浪漫派为代表的中期浪漫主义和耶拿浪漫派为代表的早期浪漫主义有所不同它没有早期浪漫主义那种对于理论和哲学的关注,而是更多地将目光倾注于有关德意志民族特性的元素,侧重于搜集民歌、民间诗歌、民间童话、民间传说等民间文学遗产和素材,发掘民族书籍,藉以维护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性。这种倾向的发展与当时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804年,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帝国皇帝。

与此相应,在莱茵河东岸地区,尽管古老的神圣罗马帝国没有正式解体,但巴登、符滕堡和巴伐利亚等南德诸邦已经开始转向法国一边。在这种形势下,中期浪漫主义开始把目光集中于象征德意志民族团结、统一、强大和辉煌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骑士制度、哥特式艺术,把早期浪漫主义对过去的病态眷恋极致化。这种倾向既反映了对于统一的德意志国家的渴望和对德意志历史和文化的依恋,同时也是把遁入历史、沉湎于过去当成逃避现实政治的手段。

中期浪漫主义的辉煌成就突出地体现在对德意志民间文学的发掘和整理方面。1805到1809年间,布伦塔诺和阿希姆·冯·阿尼姆合作出版了三卷本德意志民歌和民间诗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1812到1815年间,格林兄弟出版了二卷本《儿童和家庭故事》(Kinder-nd Hausmrchen),即众所周知的《格林童话》(Grimms Mrchen)。1816年,他们又出版了《德意志传奇》(DeutscheSagen)。此外,格雷斯也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德国民间故事书籍》(Diedeutschen Volksbücher,1807)和两卷本《古代神话故事集》(Mythengeschichten der altenWelt,1810)。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些书籍不仅成为反对国家分裂的爱国主义文献,也是反对现代文明之下出现的内心和外部世界不断异化的有力工具。



作为中期浪漫主义的主要领袖,阿希姆·冯·阿尼姆一生创作十分丰富。除了与布伦塔诺合编的《男童的神奇号角》外,中篇小说《埃及的伊莎贝拉》(Isabela von Aegypten,1812)是其代表作。小说描写了吉普赛姑娘伊莎贝拉通过努力,为四处流浪、受人歧视的吉普赛人争得自由的故事。布伦塔诺的代表性作品则有宗教故事诗《花冠传奇》(Romanzenvon Rosenkranz,1852)、叙事诗《罗累莱》(Die Lorelay,1802)等。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罗累莱》叙述了莱茵河畔一个悬崖上的美丽女妖的传说,广为人知。

浪漫派文化圈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和中期浪漫主义阶段,女性通过“沙龙文化”(Salonkultur)开始进入文学领域。当时,浪漫派聚集于一些较大的城市中,依托某些对文学艺术感兴趣的女性沙龙,进行交流活动。这些女性在事实上成为浪漫派文化圈的核心人物。其中,在柏林有拉埃尔·法恩哈根(Rahel Varnhagen,1771—1833)和亨丽埃特·赫茨(HenrietteHerz,1764—1847)等犹太女性的文学沙龙,在维也纳有女作家、诗人卡罗琳娜·皮希勒(KarolinePichler,1769—1843)主持的文学沙龙等。



此外,还有一批活跃于文学领域的浪漫派女作家和女诗人,代表人物有卡罗琳娜·伯默尔(CarolineBhmer,1763—1809)、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的妻子窦洛蒂娅·法伊特施莱格尔(Doro the a Veit-chlegel,1763—1839)、嫁给布伦塔诺为妻的索菲·梅里奥(SophieMereau,1770—1806)、卡罗琳娜·冯·贡德罗德(Karoline von Günderode,1780—1806) ,布伦塔诺的妹妹、阿尼姆的妻子贝蒂纳·布伦塔诺(Bettina Brentano,1785—1859) ,蒂克的妹妹、女诗人索菲·蒂克(Sophie Tieck,1775—1833)等。其中,卡罗琳娜·冯·贡德罗德被称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最著名的女诗人。她们打破传统的性别界限,进入文学艺术领域,为这一时期德国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她们的代表性作品有索菲·梅里奥的《情感的全盛时代》(Das Blüthenalterder Empfindung,1794)、《阿曼达和爱德华》(A mand a und Eduard,1803) ,卡罗琳娜·冯·贡德罗德的《诗歌和幻想》(Gedichte und Phantasien,1804)、《诗歌片断》(PoetischeFragmente,1805)等。

浪漫主义是作为启蒙运动的反题出现的,是对启蒙运动过于强调理性主义的一种反向回应。浪漫主义的许多观点,诸如个性的张扬、共同体的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传统的珍视等,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它通过对感知、体验、情感、爱的突出性强调,弥补了理性主义所忽略的一面。1815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运动进入了晚期发展阶段。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goocz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果子教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11123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