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电商雷声”的第60篇原创内容分享,更多历史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后查看。本篇阅读仅需要2~3分钟。
在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的大潮下,电商即服务的概念(ecommerce-as-a-service)的观点也被适时地抛了出来。那么这个想法合理么?是否是我们终将通往的未来?今天简单扯一扯。
在本号刚刚开通时的《我所理解的电商》一文中,其实小雷已经提到过未来”通过在线方式进行数字化交易“的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和水电煤一样,成为即来即用的资源,被所有企业方便地采用。现在想来,这和电商即服务所表达的,其实是同一层意思。
如果我们来仔细地剖析一下所谓“通过在线方式进行数字化交易”与我们使用水电煤的本质和方式来做一个比对,或许有助于我们来给一个粗略的可行性论断。
通过在线方式进行数字化的交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它会在未来变成一种可以普遍可获取的资源吗?
这里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第一种简单粗放一点,我们把电商仅仅理解为交易的一种介质,那么前面所述的能力基本等于(商品+价格+库存+促销+订单)等交易介质全部进行数字化的转换,并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执行。在这样的前提下,所有这些数字化转换的能力(比如给商品拍照、获取商品的数字化描述、上传商品等)似乎在可见的未来就可以通过可随时获取的数字化工具来实现。
第二种理解方式,这种能力不仅仅停留在商品或服务交易本身通过数字化手段达成,而且要通过这一渠道获得整体销售收入上的成功。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这一能力的组成部分,就不能简单以交易要素的数字化为标准,而应该对标目前的电子商务领域,看看那为数不多的几家成功者。
以美国为大本营的亚马逊和以中国为大本营的阿里巴巴为例来看,他们都已经这个领域绝对的佼佼者了,他们的成功绝非简单地具备了”数字化交易“的能力,在供应链整合、仓储优化和物流配送等电商交易的端到端流程前后截花费的大量财务和人力投入且不说,光是在数字化交易本身,流量、交易安全、支付介质和用户体验这些方面的投入,分分钟可以把你吓跑。何况无论是亚马逊还是阿里巴巴,现在都难言已经把握了电商的制胜秘诀。亚马逊的盈利回正,也是其AWS云服务的异军突起才有了可能。阿里巴巴的生态更加错综复杂,目前也同样面临电商GMV增势趋缓,要靠有效市场开拓(国际化+农村电商)和云计算来作为新的增长支柱。
所以,按照第二种理解方式来理解,前面所描述的电商作为水电煤一样的资源被大家任意获取任意使用的未来,似乎并没有那么光明。即使存在这样的途径,我们也必须客观地承认,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的,非亚马逊和阿里莫属。从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状来看,阿里具有这样的愿景,并采取了这样的行动,我们可以简单地将阿里平台上若干开放的以店铺装修和营销相关的应用市场,看作是这样一个ecommerce-as-a-service的雏形。之所以不承认它已经成就,是因为从阿里平台上电商服务的提供形态来看,它毕竟还是在天猫或淘宝的体系内存在。阿里本身对交易的介入过深,使得它所提供的这一切,在商家看来永远都只是为自己提供了一个“第三方电商平台”。
如果有一天阿里想开了,把这个技术上完全可行且并不困难的事儿给做了,真正成为水电煤一样的标准电商资源供应商,那或许就不会有京东什么事儿了。
现在,让我们静静等待。